目录
前言......................................................6
1.基本情况................................................7
1.1学校概况...............................................7
1.2专业设置...............................................7
1.3学生情况...............................................8
1.4教师队伍...............................................8
1.5社会服务...............................................9
2.人才培养...............................................10
2.1立德树人..............................................10
2.2专业建设...............................................14
2.3课程建设(含教材建设).................................15
2.4教学改革(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16
2.5贯通培养...............................................17
2.6科教融汇...............................................18
2.7创新创业...............................................19
2.8技能大赛..............................................21
案例2-1:用爱心和耐心期待转化............................21
3.服务贡献................................................22
3.1服务行业企业...........................................22
3.2服务地方发展...........................................22
3.3服务乡村振兴...........................................23
3.5服务地域特色的服务.....................................23
3.6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役.....................................23
4.文化传承...............................................24
4.1传承工匠精神...........................................24
4.2传承红色基因...........................................26
4.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8
案例4-1:参观西河头地道战................................30
5.国际合作...............................................31
6.产教融合...............................................31
6.1校企双元育人..........................................31
7.发展保障................................................33
7.1党建引领...............................................33
7.2政策落实...............................................35
7.3学校治理...............................................36
7.4质量保障...............................................36
7.5经费投入...............................................42
案例7-1:党建引领,共建“红色校园”.......................42
8.面临挑战................................................44
附表
表1人才培养质量计分卡
表2满意度调查表
表3教学资源表
表4国际影响表
表5服务贡献表
表6落实政策表
前 言
忻州粮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师生满意度为主线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山西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和发布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2023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1.1 学校概况
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5年,是一所公办学校,曾荣获省教育厅授予的“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粮食局表彰“粮食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省体育局表彰的“2002-2005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忻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完成档案工作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省、市财政授予“会计基础三级单位”;“全市粮食系统模范单位”;“全市粮食系统先进党组织”等称号。学校坚持理论为精、实践为重、技能优先、人格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励学、体悟、强技、立业、创新”的校训,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方针,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主动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学校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固定资产188.95万。
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忻州粮校)始建于1985年5月,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中专学校,前身为忻州地区粮食职工培训班,以培训全省粮食系统在职职工为主。2000年经省计委、教委批准在本校设立成人中专和普通中专教育两大系列,面向全省招生。
1.2 专业设置
我校现有专业两个:计算机应用和会计事务。
1.3 学生情况
2023年,学校招生4人,合计有注册学生45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2人。教学班2个,2023年没有毕业生。(注:2021级学生与天津劳动经济学校合作办学,第三年(2023年9月)全部转入天津劳动经济学校,2020级学生于2022年9月全部转入天津劳动经济学校,故2023年就没有毕业生)
表1-1 近三年在校生情况统计表
年份 | 在校生人数 | 毕业生人数 |
2021年 | 268 | 61 |
2022年 | 175 | 16 |
2023年 | 45 | 0 |
表1-2 2022年毕业生人数情况统计表
专业大类 | 2022年 | 2023年 | 增长 人数 |
信息技术类 | 16 | 0 | -16 |
财经商贸类 | 0 | 0 | 0 |
1.4 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6人,专任教师11人,专业课教师6人,本科以上学历100%;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专任教师的54.5%。“双师型”教师5人,占专任教师的45.4%。外聘教师3名,均为本科学历,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7.2%。
表1-3忻州粮校2023年师资情况统计表
| 总计 | 双师型教师 | 本科 | 硕士 | 高级 职称 | |
专任教师 | 公共基础课 | 5 | 2 | 5 | 0 | 6 |
专业课 | 6 | 3 | 6 | 0 | ||
外聘教师 | 3 |
| 3 |
|
| |
总计 | 14 | 5 | 14 |
| 6 | |
所占比例 | 27.2% | 45.4% | 100% |
| 54.5% | |
全日制学历教育 在校生人数 | 45 | |||||
师生比 | 1:4 | |||||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 | 100% | |||||
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46% | |||||
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比例 | 23% | |||||
“双师型”教师人数 | 5 | |||||
双师型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 46% | |||||
1.5 社会服务
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瞄考纲、 抓升学,瞄大赛、上水平,瞄市场、促就业”的办学思路,以创建为抓手,注重学校的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突出创新 驱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做精做强、办出特色。
我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拓展校企合作服务功能,利用学校专业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会计专业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利用本专业软硬件资源,对会计技术培训和财会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初级职称、计算机文字录入员、收银员、计算机维修工等资格证书培训,共培训100余人次。
2.人才培养
2.1 立德树人
根据学生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定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德育学分制,在所有班级每周开设两节德育课,每周一节班会课。学校努力实践普法教育进课堂,聘请法制校长为教师,进课堂定期上法制课。同时学校严格常规管理,以精细化管理、学生军训、课间跑操等工作为抓手,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图1 军训风采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文明风采活动。学校倡导“幸福育才”的理念,提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营造幸福校园文化。道德经典、健康歌曲、文明之风进校园。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为背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举行校园红歌会、“青春向党、时代向上”汇报演出及“青春向党、时代向上”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展现新时代学子坚守初心,弘扬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奉献社会的高尚品质。创新学生管理机制,提高德育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施行“德育学分制”。加强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效引导和规范在校学生思想和行为。德育实践周活动,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带着主人翁的态度来参与到学校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学生科和团委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育人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先导,以学校教学工作为轴心,通过创建“青春在成长中闪光”、“文明礼仪伴我行”、“青春向党时代向上”等特色项目,红歌大赛、早诵晚唱在内的多个校园活动汇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开展“举团旗、唱团歌、戴团徽、重温入团誓词”团日活动、以“诵读文化经典,共建书香校园”为主题全校诵读比赛、筹办“跳出健康,跳出快乐”跳长绳比赛,以及“青春向党 时代向上”文艺汇演等异彩纷呈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军训、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进取氛围和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图2 元旦晚会表演
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组建多个学生社团,“科技”兴趣小组、“乡土美术”兴趣小组、礼仪队、日月文学社、播音社、篮球队、合唱队、校舞蹈队等兴趣小组和社团,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色彩,为营造学校的幸福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质量建设,创新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中职生素质拓展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特长发展和个性培育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社团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社团的发展,扩大学校各个社团的影响力。
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学校开展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新冠预防教育、防溺水、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保护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各种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涵盖了学生健康成长、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各方面工作。
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把广大学生凝聚在一起,带领学生共同进步。建设幸福校园文化,打造一流文明校园品牌。
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级管理。纵深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各班级开展“三个一”教育活动。通过细化要求,逐项训练,逐个突破,让每个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完善人格,提高文明素养。班级日常管理分解为“宿舍、学风、纪律、卫生、出勤及三操”五项考核指标,期末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评比,主要根据该班累计分数确定,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2.2 专业建设
学校成立了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专业调研论证,指导专业内涵建设。学校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优先方向,服务对象逐步向当地农村转移,使学校专业更趋合理。
学校重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在对比研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框架和内容要求进行了顶层设计,要求各专业组建专门团队进行修订。各专业从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课程设置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不断分析论证,研究讨论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人才素养要求,持续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年度修订任务。
2023年学校进行了专业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市场需求。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时调整部分专业。高职院校联合开办3+2及五年一贯制班级,目前已与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2(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中高职合作办学。
2.3 课程建设(含教材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职业教育应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要求,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课程。针对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改革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
立足学校实际,优化“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两大选择性课程体系。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自选课程模块”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对文化课设置了“基础必修”、“职业选修”和“拓展选修”三个模块。充分挖掘学校教师优势,利用合作企业技术力量,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积极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包括素质提升类、专业拓展类、生活技能类、综合实践类课程等。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选用的教材全部是国家规定,教育部推荐和山西省省省编教材;文化基础课使用统编教材;政治理论课使用教育部指定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省编教材(专业新课改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依据专业调研结果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学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制度,能根据产业、职业和岗位需求,鼓励教师根据产业、职业和岗位需求,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努力将本地特色和技能大赛的成果融入校本教材。
2.4 教学改革(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坚持遵循职业教育人才的成长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坚持“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中试行“1+X”证书制度。通过企业研学、顶岗实习等多个途径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完善“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实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2022年数字化智能校园进一步完善,通过购买、引进、自制等途径,不断完善数字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系统,人机交互式一体机电子智能黑板,教师都能运用教育信息化2.0开展教学。
2.5 贯通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职普融通”,其目的就在于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促进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职普融通旨在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二者既各成体系又融合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论断,明确了我国“一体两翼”的现代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创新人才固然重要,同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则更为关键。
为此,要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为牵引,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纵向贯通,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一方面,打破学历衔接“天花板”,进一步明确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定位,从而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贯通和衔接,构建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渠道。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设计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贯通互认,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升学搭建桥梁。
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中职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随时变化。
2.6 科教融汇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承担着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的时代使命。产教融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赋能产业创新升级,提高区域内各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努力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产教有效融合,才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当前,产教融合虽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但仍有诸多短板亟待补齐。为此,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倾力补齐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体制机制短板,从政策层面形成合力,为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要紧盯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补齐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短板,深化以需求牵引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要整合“政、行、企、校”各类资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师资、技术、设备等资源在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中的全面共享与互通互融,以共享、互赢的有效行动积聚融合实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各方积极参与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不竭动力。
2.7 创新创业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升学+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需要和再发展的需要出发,以选择性中职课改为契机,以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为教学手段,以师生技能竞赛、师生创业创新大赛、黄炎培创业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发明展等活动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等能力。同时还十分重视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好地施展职业技能。
学校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主方向,把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突出“教练结合、提升技能”这一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课程设置优化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采用“以赛促训”的实训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在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学校充分利用选择性课改的契机,采用符合中职特色的教学手段,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设情境,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场所,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采用“过程+考核”,“学生+团队+老师”这样的多方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技能实训。
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2016年)文件精神,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努力将每一名学生培养成为能升学、能就业,同时具有现代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落实“文化+技能、就业+升学、长训+短训、毕业证+技能证”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全面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和迁移能力,学校一是加强校企合作;二是注重技能实训,推行双证融通;三是重视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四是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教育活动,具备完善的创业创新等竞赛制度。
2.8 技能大赛
学校积极打造青骄“第二课堂”。推出旅行、花样点钞、创新创业、优秀古诗赏鉴等10多门选修课,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提升多样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专门开设创业课程和培训讲座、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外,学校也会请一些行业企业的成功人士,向学生介绍他们创业的过程、体会,为学生走创业道路树立信心。同时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创业知识、创业技术,指导学生掌握企业创办与经营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案例2-1:用爱心和耐心期待转化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她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将家长请到学校,共同商量解决策略,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学生的根本转变。
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孩子和心理的性格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都与其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就该给予更多的爱心和宽容心。因为有了老师的爱心和宽容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有了真诚和爱心,平等与尊重,宽容与耐心,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就会永远畅通无阻。对“问题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斥责;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敷衍;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责,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收效。
3.服务贡献
3.1 服务行业企业
高度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紧密联系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通过“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
3.2 服务地方发展
进行教育扶贫,贫困子女就读本校,免收住宿费、书本费等。
3.3服务乡村振兴
积极参加乡村振兴建设。
3.4服务地方社区
积极开展义务为社区服务工作。2022年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师生免费为社区和居民服务,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普遍赞誉。
3.5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则为城乡闲散劳动力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培训新型农民,振兴乡村经济,充分发挥了职业学校应有的社会功能,体现了职业教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
3.6具有本校特色的服务
有效探索培训特色,打造专属品牌名片。为完成职业学为提高培训质量,我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培训的教师都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外派教师培训学习。还聘请兼职教师负责部分培训课程内容的教学和技能传授。教学队伍专兼结合,为培训提供质的保障。根据培训对象的年龄和文化层次,知识技能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师资、设备资源等进行开设,主要采取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是培训中的特色和亮点,也为培训的整合、培训内容的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创新提供了基础。
实行半军事化全封闭管理,提升校园管理维度。我校教师缺编严重,学生素质较低,学生管理难度极大。根据我校实际,参考其它县市各校管理经验,实行“每日1322”管理模式:学生在校每天锻炼1小时,观看30分钟新闻联播,早晚两次集中教育,正常开展2课(班会课、安全教育课)。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肯定。
开展多元合作,深挖学校内涵建设,推动职教跨越发展。2023年,我校继续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校政合作,引入优质的资源,通过多元、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挖掘学校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职教跨越发展。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4.文化传承
4.1 传承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却也是中职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对本地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吃苦耐劳,具有责任心。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以敬畏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中职学校在塑造学生素养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的发展。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与高考接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的素养的培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素养的缺失。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其次,社会和家庭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不仅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第二,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才够使中职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将工匠精神培育成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使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行动上来。
第三,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不可能成为一位大国工匠。平时授课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职业。
第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问题是职业教育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双师型的教师匮乏,另一方面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企业的实战经验,因此,不能很好地对口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解决师资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从企业聘请优秀的员工来中职任教。二是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并建立教师职业素养标准和评价体系,规范和提高教师素质,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长期以来,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的问所在。愿我们都能带着一颗“工匠”之心,以培养“工匠”为目标,培养优质毕业生,让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平衡发展的新引擎。
4.2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是信仰、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红色基因是忠诚,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红色基因是是追求,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红色基因是忘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扭带,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永往直前。
红色基因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学习的灵魂,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的旗帜永不褪色。“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坚持下去。理想的动摇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于新时期的我们来说,就必须在思想和学习上拧紧螺丝,自觉做理想信念的继承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坚持“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宗旨意识。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手捧着崭新的课本,一次次熟读写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故事,或者,当我们静坐屋檐下,一次次聆听父辈们讲起那些峥嵘岁月往事,心中便充满难以抑制的激动。
因为有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的祖国逐渐变得强大。我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科技都在飞速进步。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预计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申奥成功、“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些耀眼的成就,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祖国的日新月异。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挑起时代的重任,肩负着无数革命烈士的深深期许。我们要传承优良传统,如:不屈不挠、热忱善良、坚强勇敢的品质。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立大志,立长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准备为祖国发展、民族昌盛而奉献自己;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区治理并为之献言献策利用闲暇时间做志愿者服务社会;我们要争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身边同学的榜样,积极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只要我们有梦想,肯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理想,祖国的未来会前途无量!未来的中国,再也没有贫穷人口,没有忍饥挨饿的人;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人们的生活富足美满;未来的中国,也将不再有环境具有地域特色的污染,绿水青山永在旁;未来的中国..未来有无数种可能,只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人,那么中国的未来必定更美好!
4.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窗、文明之源。我们推崇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的灵魂,是落实立德树人宗旨的内在要求。
第一, 文化传承,课堂先行。课堂教学、课堂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学科融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考试中的比重,并提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如传统文化名著导读、古语鉴赏、民族戏剧与音乐欣赏、文明礼仪等。思想政治教育、语文等学科,要在教学中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第二, 文化浸润,环境熏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校园环境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润物无声的教科书,成为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通过名人故事、经典诗歌、家风家训等内容,以缩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润物无声中滋养学生的心灵。
第三,文化体验,活动践行。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一是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利用道德讲堂等阵地,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二是积极开展各种赛事活动,使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助推器。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讨论和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在社区中传递温暖和爱心,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发扬尊老爱幼、扶危济贫、帮扶互助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践行中更加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义,逐渐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
第四,文化弘扬,网媒助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打造适合年轻学生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以新兴媒体为磁场,占领网上阵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定期向学生推送国学知识、古典诗词和深度好文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扩大受教学生的广度并增强教育的互动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培养合格人才,这是我们的职责与担当,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为贯彻立德树人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案例4-1:参观西河头地道战
图3 参观西河头地道战
5.国际合作
作为中西部地区市级普通中专,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目前还没有参与国际职业教育间的合作
6.产教融合
6.1 校企双元育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施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中试行“1+X”证书制度。
学校积极拓展与企业深度合作。由企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师傅以“师带徒”的形式开展岗位职业指导,形成“岗学对接、校企双师”的人才培养路径。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
2023年上半年与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合作,推进“3+2”中高职衔接、中本(中职、应用本科)贯通。“中高职衔接”拓展学生学历提升渠道。计算机应用专业和会计事务专业分别与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中高职衔接联合办学协议”,优秀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学校一直为当地经济输送优秀专业人才。学校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要求,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教职成[2018]4号)、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成立校长任组长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实习生管理制度》《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实习工作应急预案》《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制度》等规章制度。确保实习生每天顶岗实习不超过8小时,确保学生不被安排到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学校与所有企业直接签订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协议,要求所有企业给实习生买保险,中间不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对实习生进行上岗培训,学习相关制度,介绍相关企业文化。安排实习班班主任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的工作生活动态。
在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出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实施“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由原来企业向学校下订单变为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把招生与招工结合起来,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并且强调“课堂与车间一体,生产与学习合一”,使学生“全员、全部、全程”参与生产性实训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功能,推动职业学校的跨越发展。
同时,学校开展订单培养,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校以专业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为在校生上课,安排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
7.发展保障
7.1 党建引领
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组织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了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清明节祭奠英烈、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党史知识竞赛、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书记讲党课、思政教师上团课、“红心向党”主题演讲比赛、“红色记忆”宣讲等系列活动。
学校坚持不懈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围绕“魅力中职、精美教育”阶段发展目标,按照“凝心聚力、稳定规模、提升质量、办出特色”办学思路,全力开展“平安、美丽、数字、文化、开放”五化校园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学校坚持文明创建与师资队伍培养相结合,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校沿着“质量+特色”方向实现了大跨跃、新发展。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在“国旗高高飘扬,祖国繁荣富强”迎国庆诗歌朗诵比赛中,全校师生向祖国深情表白,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团课上,全校团员认真学习党的奋斗历史,争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礼赞建党百年,矢志为党育人”演讲比赛中,全体教师讴歌党的百年辉煌,进一步强化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一系列特色党建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助力他们行稳致远。
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在学校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党员教师顶烈日、冒风寒,不怕脏、不怕累,争先恐后报名成为文明交通岗志愿者,争做“清扫家园”活动志愿者。团员学生自觉践行中职生文明公约,积极争当校园文明督导员,劝导不文明行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学校文明创建工作将会更扎实有效,为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明支撑。
7.2 政策落实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持续关注并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免学费和资助工作管理体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二是准确把握资助范围,规范申请和审批程序,做到条件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三是资助管理专人负责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立专门资助档案。
资助落实情况: 2023年秋季,资助困难学生 8人,国家助学金资金 8000元。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惠及面广,信息量大。2022 年,我校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学生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的管理工作,确保了将党和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2023年免学费共有45人,共112500元。
2023年奖学金共有2人,共12000元。
7.3 学校治理
学校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积极出台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政策和制度。学校有较强的办学自主权,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教职工周前会、教师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审议表决学校重大工作,保证政务公开透明。学校实行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坚持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学校的重大决定必须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使得各项办学行为合乎规范,学校无违法违纪行为,社会影响良好。聘请忻州市长征路派出所副所长为我校法制副校长,有效监督学校依法办学水平。
学校实行全员聘任,实施绩效管理,聘任的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晋升、晋级挂钩。根据“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不断完善《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根据教干、教师和工勤不同的特点,着重从完成工作量和取得的实绩等方面进行严格、认真、细致、公开、公正的考核,拉开奖励性绩效工资收入差距,受到教职工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7.4 质量保障
学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工作。首先,学校通过每学期一人一节公开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专业技能考核等活动,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科研能力。同时广泛聘请知名行业专家来校授课,并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开拓视野。其次,选好对象,建立梯队和机制,重点培养,组建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提升骨干教师的水平。学校加大业务培训进修的支持力度,除争取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还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学习、观摩活动;加强校本研究,并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加以指导,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再次,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切实提高兼职教师的作用。教学部门加强对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指导,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与此同时,将兼职教师编入相应教研组或专业团队,使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和专业建设常态化,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最后,学校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 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等多项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制度;采用全员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围绕重点建设专业为重点,成功培养了专业带头人 2 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型”教师5名,聘任兼职教师3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队伍正向着重品德、高素质、双师型方向发展。
教师培养培训有长远规划、年度安排、有措施和经费保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公开课、教学竞赛、常规检查、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23年,参加网络培训的教师达50多人次。进一步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立德树人、培育工匠的时代重任。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办法,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认真执行《学校教学管理细则》《教学效果认定的意见》,学校制定了《对专业部目标考核记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业绩量化考核办法》,实行学生评教,召开师生教学座谈评议会,每周及时公布教学督查通报。
规范化管理,明确责任目标,加强后勤制度建设。学校建立了由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总务主任具体抓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有关后勤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抓手。实行了购物、领物、收费登记制度,实物台帐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准确无误地收取开学初的各种费用,每学期结束时及时做好各种账务核算,结清代办费。同时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点、核实工作。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处理食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食堂管理员工作职责》、《食品卫生检查制度》等管理制度。学校从中层干部中选派安全责任人负责食堂管理,与学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签定《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承诺书》,以此强化后勤员工的服务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杜绝食品中毒等类安全事故。还注重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教育,定期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及时兑现奖惩措施。总务处定期召集食堂工作人员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一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规,及时通报媒体报道的食物中毒等事件,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安全工作和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各部主任为成员的创建市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成员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计划,纳入学校目标考核、领导政绩考评。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方案、有部署,对各部、处室和班主任、生活老师有阶段性检查、有考核。考核结果与开展文明双创活动紧密结合,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紧密结合,与教职工工资直接挂钩。
加强管理队伍人员培训。借助名校优质的教学资源、浓郁的学习氛围,通过高端培训、示范培训,引领提升业务骨干综合能力素质,致力打造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双师”型教职工队伍,面对新的背景形势下,下大力气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着力提升学校工作整体水平。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财会人员要能够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做到账目日清月结,做到账物相符,收支平衡,开支合理,并做到每月按时向校长报告收支情况,做到“管家”工作心中有数。在购物方面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实行校长一支笔审批制度,购物单据需正式发票,有经手人签字,分管领导签字,校长批示方可生效。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市财政局、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严格执行三个“一”:即一支笔审批、一个部门管理、 一本帐登记。财务上坚持收支两条线,所有收费经过学校同意, 及时开票,及时入账。积极开源节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加强了三公经费的管理。
科研管理研究化。学校以教研室为龙头,以开展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核心,以《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五年发展实施规划(2022-2025)》、《教育科研实施意见》和《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常规》为制度指导,引领教研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听课、教师评教、评学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由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调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所有教师均能运用教育信息化2.0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需求,学校努力探索“互联网+教学”,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选课”,“互联网+评价”,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发表学校信息,实时更新动态,实现校园信息共享便利化,有效保持家校互动,真正成为学校、家长、社会三方的信息枢纽,给学校咨询办事提供便利。并积极建立智慧校园,对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进行全程、全员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我校共有计算机专业教师4名,学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所有专业学生都开设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至少5节,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育人。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学校构建了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了学校及各部门的密切联系和协同工作,加速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此外,学校还完善了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助推了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升了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
7.5 经费投入
2023年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资金、日常办公经费、人员经费等总计302.83万元。
学校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南县的财务制度执行,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校明确专项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开支标准,审批人员、权限、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按要求、按预算、按程序管理好项目资金,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证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规范及执行的有效性。
案例7-1:党建引领,共建“红色校园”
学校坚持以“党建统领立德育人”为主线,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精心打造文化校园、红色校园。一是牢记伟人教诲,秉承优良革命传统。学校以依托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使学生从小培养起热爱党、拥护党、感恩党的思想意识。二是开展系列德育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通过开展“校园诚信”建设让学生在活动中培育励志成才,诚实做人的优秀品质;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落实“一面读书,一面劳动”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全面发展,争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服务提质。通过开展“名师工程课”活动,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参与公开课、研讨课、教学技能大赛等,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提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忻州粮校党支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创办精品学校,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同频共振、互促共赢,同心共筑“红色校园”。
8. 面临挑战
一是招生困难。由于家长、学生普遍存在“上高中、考大学”和“上不上高中去打工”的传统观念,招生存在很大一些困难;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采取多渠道、多形式,除广泛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媒体进 行大力宣传外,还组织招生组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讲解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和我校的办学优势,实现精准招生。
二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出路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取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技能新教师,尤其是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师。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构建一支教育理念新、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名优教师培养,发挥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优化,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全体教师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今后职业发展目标:“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牢记“办社会欢迎职业教育,建人民满意职业学校”的使命,精诚团结、顾全大局,悉心教学、关爱学生,精益求精、乐于奉献,尽心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坚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指引下,学校发展将坚实向前、蒸蒸日上!
忻州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2023年12月16日
表1 人才培养质量计分卡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1 | 毕业生人数 | 人 |
|
|
2 | 毕业去向落实人数 | 人 |
|
|
其中:毕业生升学人数 | 人 |
|
| |
升入本科人数 | 人 |
|
| |
3 | 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 | % |
|
|
4 | 月收入 | 元 |
|
|
5 | 毕业生面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 人 |
|
|
其中:面向第一产业 | 人 |
|
| |
面向第二产业 | 人 |
|
| |
面向第三产业 | 人 |
|
| |
6 | 自主创业率 | % |
|
|
7 | 毕业三年晋升比例 | % |
|
|
表2 满意度调查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调查人次 | 调查方式 |
1 | 在校生满意度 | % | 86.21 |
| 网上调查 |
其中:课堂育人满意度 | % | 86.34 |
| 网上调查 | |
课外育人满意度 | % | 86.71 |
| 网上调查 | |
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 | % | 89.84 |
| 网上调查 |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调查人次 | 调查方式 |
| 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 | % | 89.87 |
| 网上调查 |
专业课教学满意度 | % | 89.24 |
| 网上调查 | |
2 | 毕业生满意度 | % | 96 | 70 | 微信、问卷调查 |
其中:应届毕业生满意度 | % | / |
|
| |
毕业三年内毕业生满意度 | % | 96 | 70 | 微信、问卷调查 | |
3 | 教职工满意度 | % | 100 | 20 | 微信、问卷调查 |
4 | 用人单位满意度 | % | 94 | 53 | 微信、问卷调查 |
5 | 家长满意度 | % | 97 | 58 | 微信、电话 |
表3 教学资源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1 | 生师比* | : | 10 | ||
2 |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 | 45.40 | ||
3 |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 | % | 54.5 | ||
4 | 专业群数量* | 个 | 请逐一填写专业群对接的产业,否则无效. | ||
专业数量* | 个 | 1 | |||
5 | 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 | 门 | 15 | ||
学时 | 1440 |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 其中:课证融通课程数* | 门 | / | ||
学时 | / | ||||
网络教学课程数 | 门 | / | |||
6 | 专业教学资源库数 | 个 | / | ||
其中:国家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省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校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7 | 在线精品课程数* | 门 | / | ||
学时 | / | ||||
其中:国家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省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校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8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 | 个 | / | ||
其中:国家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省级数量 | 个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校级数量 | 个 | / |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个 | / | ||
9 | 编写教材数 | 本 | / | ||
其中:国家规划教材数量* | 本 | / | |||
|
|
| |||
|
|
| |||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数量 | 本 | / | |||
新型态教材数量 | 本 | / | |||
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 | 本 | / | |||
10 | 互联网出口带宽* | Mbps | 300 | ||
11 |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 Mbps | 300 | ||
12 |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 个/生 | 45 | ||
13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 个/生 | 6536 | ||
说明:请逐一列出学校专业群及核心专业,并选择对接产业链 | |||||
1 | 专业群名称 | 核心专业 | 选择对接产业链 | ||
2 |
|
|
| ||
…… |
|
|
| ||
表4 服务贡献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1 | 毕业生初次就业数 | 人 | / |
其中:A类:留在当地就业* | 人 | / | |
B类: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 | 人 | / | |
C类: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 | 人 | / | |
D类:到大型企业就业* | 人 | / | |
2 |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 万元 | / |
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 | 万元 | / | |
3 | 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 | 万元 | / |
4 | 技术产权交易收入* | 万元 | / |
5 | 知识产权项目数* | 项 | / |
其中:专利授权数量* | 项 | / | |
发明专利授权数量* | 项 | / | |
专利转让数量 | 项 | / | |
专利成果转让到款额 | 万元 | / | |
6 | 非学历培训项目数* | 项 | / |
非学历培训学时* | 个 | / | |
公益项目培训学时* | 个 | 8 | |
7 | 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 | 万元 | / |
表5 国际影响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1 | 接收国外留学生专业数 | 个 | 0 |
接收国外留学生人数 | 人 | 0 | |
接收国外访学教师人数 | 人 | 0 | |
2 | 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标准数量 | 个 | 0 |
其中:专业标准 | 个 | 0 | |
课程标准 | 个 | 0 | |
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资源数量 | 个 | 0 | |
开发交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装备数量 | 个 | 0 | |
3 | 在国外开办学校数 | 所 | 中职不填报 |
其中:专业数量 | 个 | 中职不填报 | |
在校生数 | 人 | 中职不填报 | |
4 |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 | 个 | 0 |
其中:在校生数 | 人 | 0 | |
5 | 专任教师赴国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 | 人日 | 0 |
6 | 在国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数 | 人 | 0 |
7 | 国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 | 项 | 0 |
表6 落实政策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3年 |
|
1 |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 人 | 45 |
|
2 |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 元 | 3022 |
|
3 | 年财政专项拨款 | 万元 | 302.83 |
|
4 | 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 | 人 | 19 |
|
教职工总数 | 人 | 21 |
| |
其中:专任教师总数 | 人 | 11 |
| |
思政课教师数* | 人 | 2 |
| |
体育课专任教师数 | 人 | 1 |
| |
美育课专任教师数 | 人 | 1 |
| |
辅导员人数* | 人 | 高职填报 |
| |
班主任人数 | 人 | 2 |
| |
5 | 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人数 | 人 | 0 |
|
6 | 其中:学生体质 测评合格率 | % | / |
|
7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 | 人 | 0 |
|
8 |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 万元 | / |
|
9 | 与企业共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 人 | / |
|
聘请行业导师人数 | 人 | / |
| |
其中: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人数 | 人 | / |
| |
行业导师年课时总量* | 课时 | / |
| |
年支付行业导师课酬 | 万元 | / |
| |
10 | 年实习专项经费 | 万元 | / |
|
其中:年实习责任保险经费 | 万元 | / |
|